隔叶黄鹂空好音[5]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[6],
两朝开济老臣心[7]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
长使英雄泪满襟[8]。
疑义相与析
[1]蜀相: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。[2]丞相祠:指成都城南的武侯祠,供奉诸葛亮的庙。[3]锦官城:古代成都的别称。柏森森: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。[4]自春色:自为春色,空自形成一派春天的景象,说明作者无心欣赏。[5]黄鹂:黄莺。空好音:空作好音,指黄莺白白歌唱,却无心倾听。[6]三顾:诸葛亮隐居隆中(今湖北襄阳西)时,刘备曾三次登门拜访他,问以天下大计,并请其出山辅佐自己。[7]两朝:指刘备、刘禅父子两朝。开济:开创基业,匡济艰危。本句的意思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基业,帮助刘禅渡过难关,体现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耿耿忠心。[8]长:永远。
煮酒论诗词
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)十二月,杜甫结束了历时四年寓居秦州、同谷(今甘肃省成县)的辗转生活,来到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。第二年的春天,杜甫探访了成都的诸葛武侯祠,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。这首诗不但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所作的一首凭吊古迹、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,还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、感人至深的抒情诗。诗人既不直言抒情,也不婉转评论,而是采取前半部写景,后半部议论的办法,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引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彩评论,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诗人满腔的激情。这首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,写出了诗人专程寻访丞相祠堂的心意,这是全诗的“起”;接下来的三、四两句,承接前句,写尽了祠堂内碧草依依,黄莺初啼的春色,这是全诗的“承”;第五、六句则笔锋一转,开始叙述诗人对诸葛亮的评价,这是“转”;末尾两句收束全诗,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悼念和对所有大业未成的英雄人物的追思,这是“合”。在这短短的八句当中,有叙事,有写景,有议论,有抒情,笔墨畅快,感情真挚,充分体现了杜诗“沉郁顿挫”的风格。